毕业生就业安全与权益维护小贴士
转载自人人网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随之产生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些骗财骗色的职业陷阱让求职学生蒙受到了许多损失,甚至误入传销公司后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把性命都丢了。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面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一些传销组织、不良中介、骗人钱财的企业和相关违法活动;各类人才中介公司、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媒介广告单位要严格审查各类招聘信息,验证招聘单位资质,防范不良企业混入;学校还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安全教育。作为大学毕业生,在由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过程中,更要学会独立生活,自我防范,确保人财物的安全,实现平安就业。这里仅针对大学生就业活动中,择业应注意的安全问题进行探讨。
大学生求职时可能会遭遇如下陷阱:
陷阱一:招聘、面试流程过于简单,或只索取毕业生个人信息
不要毫无防备地就把自己的简历等材料交给这样的单位。因为这样的单位其内部管理很可能存在问题,甚至还存在欺骗毕业生的可能。
在求职过程中切忌“等靠挨”,应努力拓宽就业信息渠道。但是,也要防止上当受骗。对于网络招聘或其他非正式渠道获得的就业信息,应该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调查其真实性。毕业生可以动用亲朋好友、老师同学等一切可以搜索的社会资源,请他们提供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
毕业生要小心,仅仅只有电话面试或者面试地点过于偏远、面试时间过晚以及面试场所过于简单,都需要提高警惕。
提醒毕业生注意——有的不法单位通过假招聘获取大学生个人信息,并蓄意诈骗。有的毕业生留下了父母家的电话,有的家长就曾接到电话:“您的孩子受伤住院了,需立刻给某某账号汇钱。”着急的家长一时联系不上孩子,也不敢耽误就把钱寄了出去,少则几千,多则两三万。毕业生应把自己辅导员或同学的电话留给父母,并提醒家长,接到类似的电话一定搞清事实。
陷阱二:押金陷阱
刚参加工作,薪酬不高是正常的。相反,如出现一个不熟悉的单位提供高薪酬时,毕业生就应引起注意,因为少数不法人员企图利用高待遇的幌子,骗取毕业生的所谓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等。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千万不要相信在工作初期就很容易获得高收入。
同时,对有些单位提出的所谓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等收费项目,要敢于说不。《杭州市劳动合同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不得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抵押金、抵押物、保证金、定金等”。
陷阱三:要你介绍他人加盟
前些年有些大学生因被骗而涉足非法传销,到头来后悔不已。因此,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如遇到类似小王碰到的单位,对你非常主动,把加盟后的前景说得异常振奋人心,并要你介绍朋友或同学一同加入时,就要想想这句老话: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陷阱四:不签订就业协议书
就业协议书是转递毕业生人事关系的依据,如果不签订该协议,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籍等人事关系就无法转入工作单位及所在城市。而这些关系的办理涉及毕业生切身利益,如办理社会保险、购买经济适用房、评审职称等。因此,单位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对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职业发展是不利的。毕业生应主动要求单位解决这些问题,并可通过当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协助办理人事档案、户口等关系的接收。
陷阱五:陷阱五:以招聘之名宣传自己
无名企业在招聘会上挂出巨幅宣传画,展位布置得极其鲜亮夺目;当求职者进行职位询问时,招聘者则对企业文化侃侃而谈数十分钟,末了再每人赠送一本精美宣传画册;网上某公司的招聘信息已经挂了半年之久,只招一两名、要求不高的职位也是如此。让人不禁怀疑,它们是否真的在进行招聘,难道说真是在借招聘之名行广告之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吗?
陷阱六:借试用期榨取廉价劳动力
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力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试用期结束后以各种理由告诉求职者是不合格的,公司解聘也是无奈之举;另外一种就是无故延长试用期,说好的2个月,再延长2个月,可几个月的卖力表现最终换来的还是解聘。
因为试用期的工资、福利待遇和正式录用后差异较大,而招聘的费用又微乎其微,一些的用人单位就是通过无休止的“试用”来获得毕业生最廉价的劳动力。
这类陷阱最让毕业生们无奈应对,无论试用期多长,最后人家解聘你总有理由。而关于试用期长短、待遇一般都是公司企业的口头承诺,而求职心切的学生也不敢提出签合同的要求,最后的结果也可想而知。明明知道被骗了白干了,但打官司也因为没有证据赢不了。
而如果签合同还要小心被无故延长。关于试用期国家也有明确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少于6个月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5天;劳动合同长于6个月短于1年的,试用期不超过30天;劳动合同长于1年短于2年的,试用期不超过60天。最长不能超过6个月。如果用人单位要求的试用期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期限,你就要小心了。
大学生就业环境中面对的主要安全问题
(一)人身安全问题
1.“传销”陷阱深
一些传销组织利用大学生急于求职的心理,精心设计骗局骗人。他们往往把企业包装成一个实业公司,许诺毕业生的工作是“待遇高,工作轻松,发展前景好”。等大学生人套后,就对大学生进行培训“洗脑”,限制大学生的人身自由。
2.女生危险多
近年来,部分专业的女生就业困难重重。一些女生在谋求就业岗位的时候被骗财骗色,甚至付出生命代价。这类单位多强调工作轻松,待遇优厚,小费多,条件为年轻貌美,以高薪、高位诱骗大学生从事非法活动。
3.“血汗工厂”黑
2007年5月,山西省的“黑砖窑”事件令国人震惊,一些不法老板、包工头,雇用打手,对普通员工进行残暴的管理,经常殴打员工。员工辛勤的工作,换来只有低水平的温饱和恶劣的生活环境。其实在社会上绝不只是山西“黑砖窑”这一种形式“血汗工厂”,在许多地方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类企业主要是一些小型企业,其基本特点就是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特别长、待遇特别低、员工没有基本的社保劳保福利,管理者通过暴力手段控制员工。
(二)财产安全
1.入职时被骗取“应交费”
以敛财为直接目的的招聘陷阱。这类骗局在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出现最为普遍,且骗术屡屡得逞。如一些招聘公司紧紧抓住毕业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利用过时或伪造的证照、合同进行虚假招聘,向其收取各类保证金、培训费、上岗费,随后就音讯全无;也有一些非法职业中介,以介绍工作的名目骗取中介费、资料费、培训费、押金、保证金、报名费、体检费、服装费等名目,骗取毕业生的钱财。多数情况下,招聘的专业不限,男女不限,但需先缴前面提到的某项费用,并一再拖延对求职者的承诺。到其明白上当受骗后,前去索要钱财或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进行查处时,非法中介已经人去楼空。楼空。
2.试用时被恶意克扣“薪酬”
以征用劳动力为直接目的的招聘陷阱。这是毕业生最难以防备的职场骗局,其中以试用陷阱最为突出。招聘单位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动力,在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便以各种理由辞退求职者,而不用担负任何法律责任,并再一次以很少的薪水继续招聘同样也不会熬过试用期的新人。周而复始,以此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此外还有薪酬陷阱:一些招聘单位打着“高薪诚聘”的诱人广告,或任意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量,或在月底兑付时借口业绩不合格、工作失误来扣除实习大学生部分薪酬。很多应聘销售岗位的毕业生就被公司的责任底薪忽悠了,干完一个月有时连工资都领不到,因为无法完成故意拔高的指定的工作业绩,反而被说成是求职者能力不够,这也是无良心的公司故意混淆工作报酬的惯用伎俩。还有的骗人单位以考察毕业生专业能力为借口,让应聘者完成某项工作,如编一个小程序、设计一个广告、改造一个工艺流程等,一旦工作完成后,便以条件不符为由,拒绝录用。
(三)劳动合同方面的安全
1.不签劳动合同
随着新的《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一般的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时都会主动签署劳动合同。达成意见后,双方的约定要以书面合同条款明确下来以维护自身的权益,不能只有口头协议。有的毕业生或者害怕失去工作机会不敢提及合同,或者相信企业的种种借口而不能签约。还有的同学以为签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就是签订了《劳动合同》。《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存在着不同,《就业协议书》作为一份简单的格式文本,很多诸如工作岗位、工作条件等劳动合同必备条款并不在《就业协议书》中直接体现。因此,单凭《就业协议书》对于学生正式报到就业后的劳动权利无法全面保障。
2.签署有失公平的合同
在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由于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很多用人单位都提出了一些明显的不合理条款,如违约金、服务期等。对于毕业生来讲,虽然知道这些附加条款是显失公平的,但也不敢明确表示异议,结果造成各种损失,以后寻求仲裁机构维权也相当被动。
(四)信息安全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面对这样的两难境地。一方面,需要提供个人的真实信息供用人单位,另一方面,又要谨防个人信息被别有用心的人恶意使用。近年来,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学生社会阅历浅、感情纯真、家长不在孩子身边的特点,对大学生、家长实施诈骗。如向家长骗称“你的孩子现在由于交通事故,正在××医院抢救需要住院费一万元”,向大学生骗称“你的同学现在由于生病治疗需要住院费一千元”,现在这种骗术进一步发展到盗用亲属或同学的手机号、QQ号进行诈骗活动。另外,由于现在许多购机办卡业务如购买手机、信用卡等办理手续没严格把关,大学生求职所提供的身份证复印件等有效证件也可能被他人盗用办理一些需承担法律责任的民事合同。
大学生网上求职主要问题
网络诈骗(1):发布虚假贷款信息。违法分子或仿冒真实网站地址以及页面内容,或利用真实网站服务器程序上的漏洞,在网站页面上虚设贷款机构,插入各种虚假贷款信息。
网络诈骗(2):花言巧语骗取定金。在大学生浏览到其登记在网上的信息后,骗子会利用QQ、MSN、手机等与对方取得联系。
网络诈骗(3):骗取他们的信任,并答应对方贷款要求以博取信任。同时也会找各种理由让其汇款到银行账户上。
防范网络诈骗意识一是确认联系方式真实性。对于网站上留下的联系方式,可以拨打114进行电话号码所属地址的核实,以确认电话号码归属地与网站上登记的公司地址是否相符。
防范网络诈骗意识二是确认网站网页的真实性。在浏览互联网时最好上正规网站,只要是自动弹出来的网页或网站,建议不要搭理。
防范网络诈骗意识三是寄钱转账需提防谨慎。时刻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保持冷静的思考,不轻易相信别人,不贪小便宜,保管好自身的财物,提高防范意识,就可以避免受骗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