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传承红色精神 赓继红色血脉——优秀寒假作业展示(七)
为加强党的二十大精神指示,弘扬伟大爱国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奠定思想基础。寒假期间,雷竞技网站以“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呼吁全体学生通过阅读党史,观看红电影,实地考察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化党史学习,传承红色精神,追溯红色历史,让青年学生们亲身感悟我们党用艰苦卓绝创造的一系列精神财富的不易。
张梦娜的观后感
《志愿军》观后感
当电影《志愿军》的片尾曲渐渐落下,我的内心依旧沉浸在那种震撼与感动之中。这部由管虎执导,张颂文、魏晨、辛柏青、张子枫等多位实力派演员共同演绎的战争题材电影,不仅让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更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通过展现志愿军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和生活中的情感纠葛,为观众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战争场面宏大而震撼,每一次炮火交织、每一次冲锋陷阵都让人热血沸腾。但与此同时,影片也没有忽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从张颂文饰演的司令员到魏晨饰演的普通士兵,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命运,他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在生活中也有着深深的牵挂和期待。
影片中,志愿军战士们面对敌人的炮火毫不畏惧,勇往直前。他们的英勇行为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来之不易的生活。同时,影片也展示了战争对人类的摧残和对生命的漠视。那些倒在血泊中的战士、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都让我深感战争的残酷和无情。除了战争场面,影片还着重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他们在战场上相互扶持、共同进退,在生活中也互相关心、互相鼓励。这种团结和友爱让我深感温暖和感动。特别是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志愿军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
此外,影片的视觉效果也值得一提。无论是宏大的战争场面还是细腻的人物情感,都通过精湛的摄影和后期制作得到了完美的呈现。音效和配乐也相得益彰,为观众带来了更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观看《志愿军》让我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宝贵。同时,我也被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所感动。他们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让我深感敬佩和感激。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展现历史、弘扬英雄主义的作品,更是一部能够 激发人们爱国热情和珍视和平的佳作。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被后人铭记和传颂。
欧阳筱慧的实地考察
参观解放纪念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解放碑的全称是“人民解放碑”,它代表着和平与解放。从蔚蓝的天空的背影下看解放碑,碑体绝大部分呈白色,有些地方是肉色,上端有几架大钟,朝着四面八方,每到整点时,便会响起那高阔又洪亮的声音。塔是八角形的,最顶端有几根天线。此时,解放碑显得特别宁静、庄严、郑重。这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建造的,也是对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勇气和牺牲精神的崇高礼赞。
重庆解放碑最初落成于1940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并命名为“精神堡垒”以激励中华民众奋力抗争以取得胜利,抗战胜利后,改"精神堡垒"为抗战胜利纪念碑,从此便形成了重庆解放碑的雏形。1949年11月30日,山城重庆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次日,碑的顶端飘扬起欢庆重庆解放的第一面五星红旗。1950年10月1日,重庆人民又在这里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国庆节,真可谓万人空巷,盛况空前。从那时起,记功碑正式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重庆人习惯的称为解放碑。功勋卓著的刘伯承元帅亲自为解放碑题词“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从此,解放碑成为重庆盛大集会重大节日的庆典之地,成为重庆当之无愧的纪念性建筑。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任何一个标志性建筑都是一个城市历史的浓缩与见证。
解放碑记录着重庆的历史与文化,支撑着重庆过去和未来,如今的解放碑已是中央商务区的代名词,是重庆核心的城市名片,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一。正所谓“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一百年解放碑”,饱经风霜的解放碑真正的历史只有百年,但长江和嘉陵江似乎约定了要在最后的汇流前在此收一收腰,有意要将那人气、灵气和财气通通聚拢在这里。因此,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解放碑一跃成了中国西南地区首屈一指、寸土寸金的“黄金口岸”。现在的解放碑是全国最大的商业步行街之一,它是重庆的象征、山城的名片和中国西部第一街。
天渐渐黑了下来,解放碑却永垂不朽。四处的灯光亮起来,有红的、黄的、蓝的、绿的、紫的、青的,照亮了这辉煌的解放碑。黑色的天空与多彩的灯光将解放碑那朴实无华的白色与肉色衬托出了真真正正的庄严,实实在在的郑重,皎洁的月光见证这辉煌的时刻。
红色基因的生成与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追求同向同行,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是红色基因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价值导向。青年要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增强新时代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就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张锦润的实地考察
运城博物馆位于盐湖区魏风街,建筑面积23570平方米,展览面积15000平方米,建设规模在全省名列前茅,是一座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运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运城博物馆陈列展览从历史、艺术、资源、人物、建筑等多个角度解析了古老的河东文化,凸显了运城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重要位置;展览设计典雅宏阔,展线布局流畅合理,导读系统文字精炼,体现了陈列的知识性与趣味性;艺术品采用雕塑、模型、绘画、场景复原手法,生动再现了古人类生活景象,突出了地域文化元素。
馆内基本陈列以《大河之东》——“古中国•新运城”为主题,分历史文化、革命风云和现代建设成就3个部分10个专题,展出各类珍贵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历史文化部分包括5个专题:华夏寻根专题展示了运城地区从人类起源到夏商周三代重要考古遗迹和实物史料,重点突出了一缕曙光(世纪曙猿)、一堆圣火(西侯度用火)、半个蚕茧(西阴遗址蚕茧)、一尊方鼎(前庄方鼎)、一件荒帷(倗国墓荒帷)等;馆藏珍品专题分铜器、石刻、陶瓷、书画四大门类,展示了春秋战国至近代的珍贵文物,重点突出了唐薛儆石椁、裴氏墓志铭、龙门石刻、汉代墨迹陶瓶和国宝级明代道教水陆画;盬盐春秋专题以时间顺序介绍了盐池与运城的历史渊源及其自古以来的重要地位,以及盐业发展带动的教育、公益、水利、道路、商贸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复原场景有“垦畦浇晒”制盐场景、盐池禁墙、老和尚盐池管理制度等;地灵人杰专题讲述了河东大地走出的24位先贤,重点突出了武圣关公、宗臣史家司马光、元曲领袖关汉卿、八仙之一吕洞宾、书圣之师卫夫人和裴氏、薛氏、柳氏三大家族;土木华章专题以建筑模型、壁画场景等形式,讲述了运城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6处古代建筑名胜,重点突出了我国砖塔孤例——泛舟禅师塔、盛唐第一桥——蒲津渡黄河浮桥、我国现存四座唐代建筑之一——五龙庙、永乐宫壁画和“天下第一木楼”——飞云楼等。革命风云部分讲述了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期间、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运城发生的革命事件、战役以及先烈们的英勇事迹。
杨仕伟的实地考察
南昌,是一座英雄之城,是我们党革命之源。这座城市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南昌起义,是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的起点,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历史地位十分重要。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精神,也更加明确了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走进南昌起义纪念馆,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展馆内陈列的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感人的历史图片,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起义的全过程。再现了起义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如何以简陋的武器装备对抗强大的敌人,如何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至死不渝信念点燃革命的火种。这些英雄们为理想和信仰拼搏的事迹让我深深为之动容。
通过深入学习和了解南昌起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场起义的重要意义。南昌起义不仅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并且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起义。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参观过程中,我尤其被起义军的英勇无畏精神所感动。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毫不畏惧,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是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是他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动力源泉,得此品质,起义军最终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踏上城墙占领了南昌城。这种英勇奋斗精神品质和一往无前革命状态,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站在南昌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大。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时刻保持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同时,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勇担时代重任。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南昌起义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要学习这种团结奋斗的精神,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革命先烈们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和理想信念,我们要深刻学习,将其铭记在心。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奋进力量。
童诗瑶的实地考察
在寒假期间,寻找家乡的历史纪念馆,进入到了李四光纪念馆,也许你们觉得这个名字很耳熟却一时半会记不起来,那可以观看视频、图片来更深入了解,李四光被称中国地质之父,湖北黄冈人,蒙古族,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李四光长期掩藏在心中的一个愿望。他曾对夫人许淑彬说:“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 但很长时间以来,他因自认为条件不够,没有向党组织提出申请。李四光因患病到杭州疗养,3月的一天,周总理特意来看望他,关切地询问了他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并详细问及他对于加入共产党的想法,李四光袒露了自己要求入党这多年来的心愿,以及为什么考虑多年却又没有提出来的原因。针对李四光的想法,周总理耐心地给予鼓励并加以劝导,这增添了李四光入党的勇气和信心。在他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后,地质部党组很快对其入党问题作了认真研究。
1949年12月李四光启密回国,建国初期毛主义就对石油工业极其重视,他直接挑明了问李四光:“外国不少学者,包括我们的学者一致认为中国没有开采价值的油田,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中国到底有没有石油?”李四光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乐观的回答:“我认为外国人的那套理论已经过时了,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天然石油资源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他根据自己的多年研究和中国地质的实际情况他提出了“先找油区再找油田”的理论。他指挥了全国范围内的战略性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组织了大批地质队、物探队、地形测量队...... 最终,在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的探测中,他在东北松辽平原上发现了中国第一大油田——大庆油田。有人说我们不可能预测地震,他临危受命对周总理说能解决,年近八旬高龄不顾亲人劝阻,奔赴地震灾区勘察,创立和发展了地应力测量理论和方法,开创了地磁学应用的新领域。在科学救国的道路上,李四光不曾动摇、不曾停他走遍祖国大地,探寻中国发展急需的“工业血歇,为中国地质科学的研究及教育事业写下浓器重液"彩的一笔。
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红色遗址、红色文物、红色故事等所蕴含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是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可以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选择,促使大学生牢记历史、立足现实,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政治上、思想上、意志上靠得住的人才。
青年强则国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应该珍视历史、继承遗志、光大理想,为中国的前途和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不畏艰辛,一路前行。本次优秀寒假作业展示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